淺灘深海任縱橫
消防處

卓越服務@政府
2017

克服環境挑戰 守護尖端工程

隨着社會高速發展,建設工程日趨複雜,部分更於特殊環境下施工,為監管及救援部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包括一條連接屯門和赤鱲角的海底行車隧道。興建工程採用先進的鑽挖方式,避免傳統沉箱或沉管建造方式所產生的大量淤泥,大大減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。

本港首項同類工程 深海拯救新考驗

這是全球第五條使用「混合氣飽和潛水模式」鑽挖技術興建的海底隧道,本港更是首度引入這項技術。施工期間,為防止海水滲入和泥土鬆脫,鑽挖頭範圍需要加壓至大氣壓力六倍的水平。在密閉加壓環境中,一旦發生意外事故,工人及救援人員均面對致命威脅。最初由於本港缺乏相關的加壓技術拯救方案及經驗,而承辦商又只有幾位具拯救資格的工人負責救援,勞工處當時基於安全考慮,不批准工程。有鑒於此,消防處潛水組憑藉關於加壓環境的專業知識及經驗,主動從多方面入手解決難題,好讓工程滿足安全方面的要求,順利開展。

為防止意外發生,消防處協助勞工處和路政署等相關部門,制定監管規例和安全守則,並參考國際上多個隧道及加壓工程的安全標準,為工程人員制定專設的應急預案。

改良裝備技術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

同時間,消防處潛水組安排人員接受特殊訓練,嚴格挑選組員,成立全球首支專為「混合氣飽和工程」而設的救援隊伍——「潛水特救隊」。由於本港並無相關訓練課程,潛水組安排八名隊長到法國參加混合氣潛水教練課程,學成後為組內一百多位潛水員提供額外內部培訓。為了善用資源和減低訓練成本,潛水組利用昂船洲潛水基地的原有設施,設計出不同的訓練環境,模擬實際的拯救情況,滿足新的訓練需要。

潛水組還改裝了配合「混合氣深潛技術」的「閉路式循環潛水器」,全球首度應用於隧道中的離水加壓環境,大大減低拯救人員在高壓環境下面對的風險,並支援長時間的搜救工作。

日後在執行其他深海和地底救援工作時,也可應用同一套技術和方案。消防處勇於接受挑戰,善於克服難題,讓以往不可能的拯救任務也能有效完成,成為工程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後盾。

經改裝的「閉路式循環潛水器」對隧道內的拯救工作大有幫助。
經改裝的「閉路式循環潛水器」對隧道內的拯救工作大有幫助。
工程需要利用大型鑽挖機建造海底行車隧道。
工程需要利用大型鑽挖機建造海底行車隧道。
特救隊隊員均需通過嚴格的訓練,以掌握複雜的技術和面對高風險的環璄。
特救隊隊員均需通過嚴格的訓練,以掌握複雜的技術和面對高風險的環璄。